.

冰山脚下的山村幼儿园人民资讯

“你长大了想做什么?”“我想当医生,因为可以救别人。”5岁的哈萨克族女孩艾萨娜说。

艾萨娜是拉斯特牧民定居幼儿园的39名哈萨克族孩子之一。当地人把这所幼儿园称为“冰山下的幼儿园”。在幼儿园操场上,能看到不远处山顶常年积雪的木斯岛冰山。

拉斯特村是中国西北边陲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乌拉斯特镇的一个哈萨克牧民定居村。从年起,这里的牧民住进了政府统一建好的定居房。从吉木乃县城到这里,需要半小时的车程。

木斯岛冰山世代养育着这片干旱缺水的土地上的人们,祖祖辈辈生息在木斯岛山下的人们视水为乳、视山为母,因此节水教育也是这所幼儿园的一个特色。

幼儿园的39个孩子被分成大班和混龄班。两个班级各有特色名称:大班叫节水智慧班,混龄班叫节水标兵班。园长奴尔德·海拉提说:“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生活在冰山脚下,珍惜水、爱护水,教育孩子节约水资源、爱护冰山、爱护地球。”

拉斯特牧民定居幼儿园于年10月投入使用,是吉木乃县的17所村级幼儿园之一。它的成立,源于公益行动计划“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

从年起,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通过和地方政府、捐赠企业、机构、个人及非盈利组织深度合作,开始试点把幼儿园设在村一级,为欠发达地区3-6岁的儿童提供低成本、有质量的免费学前教育。这个公益行动计划就是“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

从年11月起,“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推广到了新疆阿勒泰吉木乃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募集.3万元,与吉木乃县政府合作,在吉木乃县开展山村幼儿园项目。初期开设17所村级幼儿园,覆盖了全县41个行政村,累计为超过名农村儿童提供了就近免费学前教育的机会。

在全国范围内,“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项目覆盖了包括云南、贵州、新疆在内的11个省(自治区)的31个县,设立山村幼儿园多所,累计受益农村儿童超20万人。

艾萨娜的父母是哈萨克牧民,沿袭着“四季转场、终年放牧”的传统,终年辗转于萨吾尔山的牧场。她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夏天时会被送到父母那里,在夏牧场的草原上和父母一起度过暑假。

和艾萨娜家不同的是,拉斯特村的一些牧民将家中的牛羊包给其他放牧的村民,留在村里开始了定居生活。他们在分到的土地上种植饲草,或从事手工业或经商,结束了迁徙游牧的生活。目前,村里有户,共人。

拉斯特村的幼儿园和村小一起建在村子正中央,在政府统一修建的一排排整齐宽敞的蓝顶村民定居房里格外醒目。

走进总面积平方米的幼儿园,室内走廊以中国传统文化及爱家乡、爱冰山为主题进行布置,教师为孩子设计了至少五个主题游乐区域,电子教学设备配备齐全。室外则开辟了幼儿“种植园”,设置了30米跑道、沙坑、轮胎、滑梯等设施,全面服务幼儿寓教于乐的需要。

幼儿园课程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分别对大班和混龄班设置了不同的主题活动目标。比如在语言领域,混龄班孩子的目标是能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日常会话,大班孩子的目标则是能够完整朗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幼儿园有园长1名,专任教师5名,山村志愿者1名。7名职工都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教师学历合格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均已达到二级乙等以上,一线教师与保育教师均接受了幼师专业培训、保育教育培训。

每天早晨,艾萨娜的爷爷奶奶走着送她到幼儿园入园。“孩子很开心去上幼儿园,我们更放心把她放在幼儿园。除了学到我们教不了的知识,艾萨娜的一日三餐都在幼儿园免费吃好了。”艾萨娜的奶奶巴合提汗说。

包括拉斯特牧民定居幼儿园在内,吉木乃县的所有乡村幼儿园都实现了一日三餐的正规供餐,较多数脱贫地区提前实现了3-6岁儿童的营养保障。

“我们的办园宗旨是用心呵护冰山脚下每一颗成长的幼苗。我们从爱国主题教育出发,以保护冰山母亲、保护水资源为办园特色,让幼儿懂得爱护祖国和家乡的绿水青山。”奴尔德园长表示。

年,吉木乃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了%,在年这个数据为78%。而在全国范围内,年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83.4%,年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85.2%。

一个都不能少。“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保证了幼儿获得早期发展的机会,践行着教育对于推动农村脱贫、社会流动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而实现社会公平的初衷。

年7月,“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获得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年度世界教育创新项目奖,成为这个被称为“教育界的诺贝尔奖”奖项创办以来第一个获奖的中国项目。(文/摄陈维松组照摄于年4月13-14日)中国故事工作室出品

拉斯特牧民定居幼儿园被当地人称为冰山下的幼儿园。在幼儿园的操场上,能看到不远处山顶常年积雪的木斯岛冰山。

拉斯特牧民定居幼儿园的入口。这所山村幼儿园于年10月投入使用,是吉木乃县的村级幼儿园之一。

混龄班的课堂。这所幼儿园的39个孩子分成大班和混龄班。两所班级各有特色名称:大班是节水智慧班;混龄班是节水标兵班。

晨光中幼儿园文化墙上的办园宗旨很醒目:“用心呵护冰山脚下每一颗成长的幼苗”。

在另一面文化墙上,写着“爱国”等十二种希望孩子展现出的态度。

室内走廊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布置。

大班的孩子艾萨娜在跟着老师朗读。她的父母是哈萨克牧民,沿袭着“四季转场、终年放牧”的传统,终年辗转于萨吾尔山的牧场。

艾萨娜在家中跳着《黑走马》。她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夏天时会被送到父母那里,在夏牧场的草原上和父母一起度过一个暑假。

艾萨娜抱着心爱的奥特曼玩具和爷爷奶奶在家中合影。奥特曼“身穿”的衣服是奶奶巴合提汗亲手做的。巴合提汗在村里经营一家皮衣店,为牧民们订制冬季御寒的鞋帽衣裤。艾萨娜说自己长大想当医生,因为可以救别人。

艾萨娜的同桌加斯兰在幼儿园吃早饭。包括拉斯特牧民定居幼儿园在内的吉木乃县所有乡村幼儿园都实现了一日三餐的正规供餐,较多数脱贫地区提前实现了3-6岁儿童的营养保障。

加斯兰(画面右)和双胞胎哥哥阿斯兰在同一个班,活泼的两兄弟长大了都想当特种兵。

双胞胎兄弟阿斯兰和加斯兰在家中和父母合影。他们的父母将家中的牛羊包给其他放牧的村民,留在村里开始了定居生活。

大班的孩子江波塔在课堂上十分活跃,她说自己长大了也要当一名老师。

在江波塔的家中,园长奴尔德和她一起跳着欢快的《黑走马》。

江波塔(画面左二)和家人合影。她的姐姐江叶尔克(画面右二)在村里的小学上六年级,还有一个姐姐则在上高中。

混龄班的孩子江布兰在唱着儿歌。他的父母也结束了迁徙游牧的生活,一家人在村里经营着自家的小卖部。江布兰说自己长大了想当一名消防员。

江布兰(画面左二)和家人在小卖部里合影。他的弟弟叶尓布兰目前正在免费接受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公益项目“慧育中国”早教培训。这个项目为6-36个月儿童家庭提供每周一次的入户养育指导。经过培训的家访员协助孩子父母为孩子提供具有丰富刺激的环境,促进孩子与家长互动,并帮助孩子学习。

大班的孩子恩卡尔在幼儿园的寝室里穿外套。她长大了想当一名解放军。

恩卡尔(画面右二)和家人合影。她的姐姐恩珠(画面左二)在村小读六年级。

大班的孩子文别提说自己最喜欢数学,长大了想当科学家。

文别提的弟弟米迭提(画面左二)在读混龄班,还没有出过吉木乃县的他很想去首都北京看一看。

文别提一家人在自家的牛圈里。他们在分到的土地上种植饲草,结束了迁徙游牧的生活。

文别提一家人合影。姥爷乌拉孜汗(画面左二)曾是村里的干部,71岁的他放了一辈子牧,深刻体会了新旧社会牧民的生活变化。

大班教室里的地球仪。年,吉木乃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了%,在年这个数据为78%。而在全国范围内,年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83.4%,年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85.2%。

大班的孩子在主题游乐区域跳操。“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保证了幼儿获得早期发展的机会,践行着教育对于农村脱贫、社会流动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而实现社会公平的初衷。

更多故事,请看中国网新闻中心《世相》栏目。进入

本文来源:中国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9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