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老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1

屏幕里的“第二间教室”

年春季学期,马琴所教的五年级二班的学生人数翻了番。

马琴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牧业寄宿学校的语文老师,年春季学期,吉木乃县托斯特乡牧业寄宿学校正式启用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援助的“智能村小”设备,成为前端资源学校,对口帮扶远在别斯铁热克乡的远端接收学校——吉木乃县别斯铁热克乡牧业寄宿学校。

别斯铁热克乡牧业寄宿学校

一块白色幕布在教室后方缓缓展开,“第二个教室”出现了。

来自吉木乃县别斯铁热克乡牧业寄宿学校的二十名学生出现在实时影像中,他们面对讲台坐好,正在等待新课堂的开始。

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一师两课堂”。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从年起启动“智能村小”项目,充分考虑教育水平的地区性差异、政策管理差异等因素,设计的一套以“远程同步互动教学”为核心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强校带动弱校,强班带动弱班。

马琴所在的五年级二班被选为“输出班”,该班老师作为主讲老师,负责课堂直播教学。而屏幕那端的“第二个教室”,正是对方学校的五年级“输入班”。

班内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观看主讲老师直播授课,并由本校老师辅导作业。

“输出班”学生

供图/受访人

从五年级至毕业,马琴一直以“一师两课堂”的方式陪伴着两个班级的孩子。

省去了奔波与跋涉,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在托斯特乡与别斯铁热克乡之间共享。

2

沉默的学生

在“一师两课堂”实施初期,两个班学习进度不同让马琴犯了难。

相同的课堂内容,“输出班”的孩子接收很快,但对于“输入班”的孩子来说,可能就要“吃力”很多。

这种“吃力”主要来自语言沟通的不畅。

在年前,“输入班”采用的是双语模式教学,除普通话课外,其余课程全部使用哈萨克语教学。

年始,双语教学逐步转型为纯普通话教学。一年左右的适应期,虽让孩子们渐渐习惯普通话授课,但偶尔还会出现“听不懂”、“跟不上”的情况。

有时马琴抛出一个问题,“输出班”的孩子会积极举手发言,但在屏幕对面的“输入班”,除了几个普通话水平较好的女孩偶尔给出回应,其余孩子都选择了沉默。

马琴在批改学生作业

供图/受访人

相同的难题也困扰着赵燕芬。作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牧业寄宿学校二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赵燕芬除了给两个班上数学课之外,还负责开展班会课活动。

赵燕芬能明显感受到两边孩子性格上的差异。相比于“输出班”,“输入班”的学生更为内向。

“与其说‘输入班’的孩子在参与课堂教学,更不如说他们是在看电视。”赵燕芬说,在最初几个月,“输入班”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情况十分罕见。

3

“屏幕似乎消失了”

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赵燕芬琢磨出一些方法。

在每一次直播课堂上,赵燕芬都会特意夸奖“输入班”的孩子“坐姿端正”、“声音好听”。

下课后,她会与本校老师细心复盘课堂情况,并嘱咐她对上课不太积极的孩子“多费点心”。

赵燕芬在“输出班”课堂上

供图/受访人

此外,赵燕芬会去“输入班”,与孩子们面对面的交流,并现场指导辅助老师的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燕芬的努力有了成效。慢慢地,“输入班”的孩子会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了,课后学习遇到问题,他们还会打电话向赵燕芬询问。

两个班级的孩子也逐渐成为了朋友,每次的直播课都是他们最期待的事情。下课铃一响,“输出班”的孩子就会簇拥到讲台上,与屏幕对面的“输入班”同学说再见。

在赵燕芬精心设计的“九·一八”班会课上,屏幕两端的孩子合作表演了歌曲《国家》。“输入班”的孩子演唱,“输出班”的孩子则做起了手语舞。

“孩子们太有默契了,这是我心中最精彩的班会课。”赵燕芬感叹。

屏幕两端的孩子在交流

供图/受访人

改变也在马琴的班上悄然发生。

针对两个班级进度不同、教师精力容易分散等“一师两课堂”独有的问题,马琴特意去请教县直小学的退休老教师王志红。王志红的建议十分具有启发性,“要把所有学生当做一个班的孩子对待。”

马琴意识到,自己不能只当一个“屏幕里的人”。学业之外,她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5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