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吉木乃县位于阿勒泰地区西北部,毗邻哈萨克斯坦东哈州,边境线长达公里,在吉木乃县.7公里(含团19.6公里)的边境线附近居住着护边员人。吉木乃县吉木乃镇萨尔乌楞村是阿勒泰地区的一个典型边境村,距吉木乃县城31公里,坐落于中哈边境线上,最近处距离国界线不到米,辖区边境线长16公里,被誉为“中哈边境第一村”。近年来,萨尔乌楞村发扬护边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不断带领广大边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发扬护边精神,筑起边境永不破防线
“我家住在界河边,祖国母亲在心间,种田放牧护国土,世世代代守边关。”这是吉木乃县萨尔乌楞村边民的真实写照。该村共有边民户人,其中常年居住生活在边境地带(距边境线20米至2公里区域内)直接承担守边建边任务的居民有户人。“每一个毡房就是一座固定的哨所,每一名边民就是一名流动的哨兵”。自古以来就有守边护边的光荣传统的萨尔乌楞村广大边民切实践行他们的承诺,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国土的坚守,为戍边维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守边放牧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爱国守边的英雄模范人物。“一根马鞭子,两代护边情;一个护边员,一面旗帜”。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自治区优秀护边员、“感动新疆年度人物”马合沙提·斯拉木父子的感人早已响彻了天山南北。还有用手中的马鞭当武器的巴黑提和峨热吾拉·马孜拜、阿布来汗·伊利亚斯;冒着生命危险驱赶羊群守国土的托合塔尔拜·达毕;还有帕依祖拉·尼合买托拉、木勒达江·哈森、扎克依。正是这些英雄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守卫了国土边疆的和谐稳定。
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基地就是一个孵化场”。在长期守边护边中形成了优良的爱党爱国传统,萨尔乌楞村积淀了深厚的爱国戍边文化。萨尔乌楞村党支部开办了红色感恩讲坛,向村民深入讲解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并结合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不断强化村民的感恩意识。在萨尔乌楞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在吉木乃海关、吉木乃口岸委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萨尔乌楞村依托已创建成的地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势,打造平方米村史馆,完成49户农牧民房屋爱国氛围营造。通过采用在爱国戍边教育展馆专题片展播、老护边员讲述爱国戍边故事等方式,大力开展爱国主义、守边护边传统和感恩奋斗主题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基地的深厚底蕴和历史内涵,使更多的党员群众接受红色革命教育的熏陶,进一步增强各族党员群众爱党爱国的政治觉悟。
如今,萨尔乌楞村已经创建成为远近闻名、富有特色的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前来观摩学习、参观考察、旅游体验的党员群众已达2.9万人次。
发展红色旅游,走出“旅游致富路”
萨尔乌楞村过去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村民主要以放牧为生,生活条件艰苦。面对交通闭塞、资源匮乏、思想保守的种种困难,村“两委”与“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理清发展思路,开展村级资产清理,深入田间地头、牧场毡房,挨家挨户收集群众意见,研究制定村集体经济五年发展规划。通过发展特色养殖、庭院经济、马铃薯产业扶持等,村集体经济从不足3万元达到10万元。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兴边富民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民族特色旅游村建设等政策机遇,对村基础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有效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年,萨尔乌楞村实现整村脱贫。近年来,萨尔乌楞村积极融入阿勒泰“千里画廊”格局,不断强化“旅游+”模式,深入挖掘边境红色旅游特色村文化底蕴,与十师一八六团实现兵地联合,共同开发口岸国门、龙珠山地道、边境哨所等红色景点,着力打造守边、护边、戍边大力开发红色旅游项目,游客数量明显增多。游客们可以走进龙珠山地道,伴随着地道战的歌曲,体会抗战时期屯垦戍边的英雄故事;在吉木乃口岸国门前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歌唱伟大中国的繁荣昌盛;再走进边境第一村——萨尔乌楞村感受边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广大边民唱红歌,热情地跳舞欢迎游客的到来,并在固定展位售卖特色手工制作的哈萨克族特色奶制品等“吉木乃冰山礼物”。如今,萨尔乌楞村的面貌日新月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日益增强,走出了一条“建美丽村、吃旅游饭、脱贫困帽”的致富路。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级优秀党务工作者、吉木乃县吉木乃镇萨尔乌楞村党支部书记热依扎·巴合道列提说:“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今后,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依托独特的边境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搭上旅游快车,大力发展旅游业,带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记者甘已麟通讯员王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