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大学之国际科考维石维土,考古如书

                            

第五期

南京大学本科生阿尔泰山脉

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纪实

7月29日23点40分,南京大学师生结束了在阿尔泰山脉近一个月的考古实习工作,在新西伯利亚机场踏上了回国的飞机。阿尔泰山脉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是南京大学与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的一项合作项目,今年是第二次。今年的团队由来自历史学院、外国语学院、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等六个不同院系的15位本科生、2位“飞越”计划高中生和3位指导教师组成。

行行重行行。南小微与南大教学为您带来科考系列第五期阿尔泰山脉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纪实。

NO.1招募与培训——项目的准备

南京大学师生抵达新西伯利亚机场

阿尔泰山脉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是一个复杂的大工程,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来自历史学院的张良仁、李宇奇和来自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马春梅老师很早就组成指导教师团队,并于去年12月发布招募信息,春季开学就完成了实习学生的面试,3月中旬开始进行俄语培训。三位指导教师还讲授了欧亚草原游牧文化、考古学科和阿尔泰山脉自然地理状况。准备的过程虽然漫长,但是为同学们的赴俄科考打下了较好的学术和语言基础。

NO.2戈壁与山岭——区域的认识

通天洞遗址周边环境

为了让同学们充分认识阿尔泰山脉的地质地貌和考古工作,指导教师首先带我们去阿尔泰考察。7月5日,我们飞往乌鲁木齐,然后前往阿尔泰山脉南麓。车行驶在准噶尔盆地中,马春梅老师向我们讲授了山盆耦合形成过程和雅丹地貌的成因,张良仁老师介绍了新疆考古的概况,还借景调侃了考古工作者的艰辛。时而认真、时而欢快的气氛让漫长的路途显得不那么枯燥了。

7月6日,我们到达了吉木乃县的通天洞遗址。这里是一片隆起的球状风蚀山丘,下面是几个天然洞穴,通天洞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是新疆地区首次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同时也是国内已知最早的麦作农业遗址,它的发掘工作因此获评为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于建军老师讲解考古发掘工作

之后,我们去了哈巴河县的托干拜2号墓地。这是一个青铜时代切木尔切克文化的墓葬群。切木尔切克文化最早发现于阿勒泰,后来发现于蒙古国和哈萨克斯坦,是环阿尔泰地区的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

7月8日,我们由新西伯利亚进入俄罗斯,来到阿尔泰山脉的北侧。在中俄带队教师的带领下,我们攀高山,穿密林,过草原,既考察了各个时期的游牧族群的遗址,也观赏了古代岩画,分析了本地的地质构造,认识了本地的植物群,诚可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NO.3聆听与凝视——天然的课堂

本次考古实习项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虽然没有教室,但是无处不是课堂。7月9日,在俄方指导老师A.A.提什金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阿尔泰国立大学的考古博物馆。7月14日,我们参观了位于阿尔泰共和国首府戈尔诺—阿尔泰斯克的综合性博物馆,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了阿尔泰山脉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

A.A.提什金教授讲解

7月15日起,阿尔泰国立大学植物学副教授A.V.瓦甘诺夫,开始给团队中的植物学小组做为期三天的培训,内容包括野外植物采集、标本制作、显微镜观察、拉丁学名学习等。数天之内,小组成员们穿梭于切马尔实习基地周边的山林草地中,真切地体验了一次植物学家的工作。

晚上,我们还有固定的小课堂:“阿尔泰及中亚考古概述”、“中亚古代游牧民族的军事战争”、“阿尔泰动植物概述”……由俄方教师带来的课程充实了小木屋里的每一个夜晚。此外,我们还有幸聆听了谢菲尔德大学北极生态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特里卡拉汉教授以及法国分子考古学家卢多维克奥兰多教授的讲座。在西伯利亚的夏日森林里,知识像是藏在草丛里的野草莓,俯拾皆是,红艳诱人。

NO.4铁锹与尘土——发掘的体验

考古工地现场

此次实习最主要的工作是考古发掘。团队里的大多数人没有参加过考古发掘,更没有参加过冢墓发掘,但是当大家干起活来丝毫不含糊。男生负责铲土、铲草皮,女生则拿起小铲和毛刷清理草根和石缝里的泥土。表层的草皮揭掉以后,略微湿润的泥土很快就会变成干燥的沙尘,风一吹,每个人的身上手上都洒上了一层土。看到自己的模样,有学生开玩笑说是“两鬓苍苍十指黑”。当漫长而劳累的发掘终于见到成果时,那种收获的喜悦只有亲身参与过才会懂。

考古工地现场

NO.5灵感与升华——选题的汇报

在行前准备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学科特长,初步确定了自己的研究选题,在科考过程中又做了调整。由于基地没有信号,白天还要发掘,大家准备的时间并不多。同学们抱着电脑到最近的切马尔镇上网查阅资料,回到基地后继续准备。26、27日晚,八个选题汇报如期举行,其中有比较研究突厥石人与六朝人面瓦当的,也有从力学角度探索弓箭的射程的,还有编制自然与考古国家公园规划的、研究阿尔泰冰川的等等。俄方指导老师A.A.提什金对这些选题非常赞赏,认为很有研究价值。他还提供了一些改进思路和文献资料。同学们多样化的选题充分反映了我们的学科特长,也体现了此次实习的交叉学科优势。

选题汇报圆满结束后的合影

NO.6酸甜与苦辣——实习的回味

在实习基地的生活算不上舒适,但是有滋有味。同学们在20多天的相处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俄罗斯的风土人情也有了初步了解。我们工作上非常严谨,生活上非常整洁。领队张良仁老师一开始便向同学们讲述了俄罗斯学者的严谨精神,要求我们认真对待实习中的每一项工作。在发掘过程中,我们见识了俄方老师的严格要求。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俄罗斯人非常注意保护大自然,不乱伐树木,不丢弃垃圾。

在基地的最后一天,中俄双方的师生围坐在篝火旁,唱起了《茉莉花》和《喀秋莎》,兴奋逐渐被感慨和平静取代。马春梅老师说,野外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让焦虑的心沉淀下来。在卡通河谷的这些日夜里,同学们看到、听到、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我们汇报的选题只是学术思考的一部分,更多的收获和经历将储存在们的脑海中,成为我们以后不断反刍咀嚼的材料。

延伸阅读

我的大学之国际科考Ⅱ

意大利站:艺术与科技的双重变奏

幸纾影

审稿

张良仁、马春梅、李宇奇

幸纾影、杨乙彬、陈向明、张祖宁在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