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吉木乃镇克孜勒阿德尔村易地扶贫搬迁户木合亚提·阿努尔别克,年因学、缺资金、交通条件不便利等原因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一家四口搬迁至夏尔合特规划集中安置区宽敞明亮的安置房。他本人和配偶布丽布丽汗·沙尔合提拜思想比较保守、文化水平较低,在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家里收入全靠在附近打零工赚取,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生计难以维持。
支部送来“金钥匙”
对于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木合亚提·阿努尔别克家庭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对离开固有的生存环境和改变后就业生活的不确定性,令他们畏葸不前。因此政府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的时候十分注重对他们的心理疏导,首重精神扶贫。
镇党委、政府、村两委、帮扶干部通过不断深入地开展走访各户去了解他们的思想,认真分析村民对政策落实的担心、对优惠政策的疑虑的问题,镇党委、政府、村两委、帮扶干部多次召开扶贫干部座谈会,针对他们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其致贫原因,剖析各类扶贫政策,研究脱贫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脱贫计划。
年,对于木合亚提·阿努尔别克来说是其家庭生产生活旧貌换新颜的一年。木合亚提·阿努尔别克找到了村党支部,向他们表达了自己想要脱贫的意愿。村党支部综合木合亚提·阿努尔别克家庭因素及自身意愿,将其纳入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及年民生解困项目,着力改善其家庭生产生活条件。针对木合亚提·阿努尔别克和妻子布丽布丽汗·沙尔合提拜提出开办农家乐,学习烹饪和民族刺绣等技能方面的意愿,村党支部积极组织其参加农民夜校,学习掌握关于种植、养殖、烹饪、刺绣等技术,保证其家庭掌握一技之长,为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精准扶贫出实效
对于这位大西北硬汉来说,他不信命也不认命,不甘心每天过着享受政府救济的日子。他想要改变,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给妻儿更好的生活,但贫困的生活让他无从下手。直到有一天,村党支部、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走进他的家中,给他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帮助其家庭走出贫困的泥潭。
年,他领到了政府给予的1头扶贫牛、10只扶贫羊;年,他享受到国家易地搬迁政策,解决了住房问题。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的宣传帮助下,他详细了解了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开始思考家庭生计。村第一书记何平与他促膝长谈,给他详细分析其家庭的庭院优势,合理规划庭院的闲置土地用于牲畜养殖、庭院种植,为他指明了发展方向。最终,他再三权衡利弊根据其家庭发展条件,决定发展庭院经济。然而摆在他面前亟需解决的就是资金和生产资料的问题。年,镇政府、村党支部、驻村工作队积极帮他申请了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购买了4头牛、20只阿勒泰小尾寒羊扩大养殖规模。同时,结合“三苗”工程向他免费发放了一批菜苗,并邀请精通种植养殖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上门指导。
木合亚提·阿努尔别克利用自家庭院风风火火搞起了庭院经济,在庭院的闲置土地上种植了一亩多地苜蓿草用于养殖,采取春秋季育肥、冬季屠宰销售模式,稳定牛羊的出栏率。他还在自家庭院开辟了一个小菜园,在里面种植西红柿、辣子、茄子、土豆、橄榄菜、豆角、大葱等,蔬菜成熟季节到来后,因为他的菜长势喜人附近的村民都争相购买,增加了一份家庭经济收入。他妻子布丽布丽汗·沙尔合提拜既是护林员又是联户长,每年护林员补贴元,联户长每年补贴元。通过村里组织的农牧民夜校烹饪技术的培训,妻子布丽布丽汗·沙尔合提拜取得一张烹饪等级证书,在家里开了一家农家乐,生意红火,客源稳定,家庭经济收入再上新台阶。同时吸纳集中安置点(克孜勒阿德尔村、夏尔合特村、托盘村)的4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人在农家乐务工,增加他们的家庭经济收入。目前,其家庭净年收入达到了6万余元,人均年收入1.5万余元。在党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和指引下,他们努力拼搏加油干,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致富信心更足了,最终成为村里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脱贫致富的典型人物。
致富不忘感党恩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政府的帮助让我们搬出了原来的穷窝子,住进了漂亮的新房子,搞起了庭院经济,过上了原来不敢想的好日子。”妻子布丽布丽汗·沙尔合提拜说道。
木合亚提·阿努尔别克在村里的脱贫动员会上说:“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家今天的幸福生活,咱贫困户不能躺在“政策温床”上,不能坐等政府送小康,我们要抛弃“等、靠、要”的思想,否则再好的政策也扶不起懒汉。”他还向大家分享了养殖和种植经验,他的这番朴实的话深深打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曾经无助的村民们,如今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纷纷找到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寻求帮助,也要向他一样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跻身小康“快车道”。
近年来,吉木乃县将搬迁作为手段、脱贫作为目的、产业作为途径,及时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优惠政策,通过大力发展传统产业、积极发展资产收益类产业、夯实旅游扶贫产业基础、发展庭院经济、转移就业等方面加快后续脱贫产业发展,真正做到了搬迁一户,就业一户,稳定一户。
木合亚提·阿努尔别克家庭的脱贫致富之路为广大贫困群体树立了优秀榜样,这离不开他们自身的辛勤劳作和努力付出。(通讯员王金贵白心妍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