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视点丨通天洞遗址保护再上新

市场营销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08/115941.html

「本文来源:天山网」

吉木乃通天洞遗址。图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记者张海峰

寒冬腊月,吉木乃县冰天雪地,位于托斯特乡草原石城景区的通天洞遗址考古工作站建设工地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考古工作站占地33亩,集考古研究、公共展示、文旅研学为一体。入冬以来,室内展厅、公共考古体验区的内装修一直按进度推进。”12月10日,吉木乃县委书记李林飞告诉记者。

为遗址筑起安全网

年春开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考古发掘通天洞遗址,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是新疆地区发现的第一个具有明确地层的旧石器遗址,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考古队撤走了,遗址若无防护,很可能会受到人畜侵扰,破坏珍贵遗存。”9月底,当年的发掘工作告一段落,通天洞遗址考古队领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军向吉木乃县有关领导透露了内心的担忧,他建议“在遗址四周修建保护围栏、设置安防设施”。

在县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吉木乃县迅速筹集资金,为通天洞遗址筑起了“安全保护网”。不仅设立了保护围栏,还安装了先进的微波对子监控设备,并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装置解决安防设施的电力需求,使县文物局等单位可实时监控遗址周边动态。

“当年11月,吉木乃县就完成遗址安防工程,我们完全没想到!当地保护文化遗产的力度让我们考古工作者深受感动。”于建军由衷地说。

“通天洞遗址增强了历史信度,活化了历史场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李林飞说。

发掘6年遗址区域安然无恙

接下来的事,让考古工作者更加感动。通天洞遗址所在区域涉及几家牧民的草场,年冬天,吉木乃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遗址周边的牧民进行了草场置换。“这样就为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创造了最优环境,让我们可以潜心进行发掘研究。”于建军说。

除了24小时监控设施,还有3位文物看护员四季巡逻守护。年至今,通天洞遗址考古发掘已持续了6年,遗址区域安然无恙。

年,通天洞遗址当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持续至今的考古发掘,每年都有令人惊喜的重要发现。

通天洞遗址出土了多年前的小麦青稞和约年前的黍(黄米)。前者来自西亚,后者来自中国华北。黍麦相逢在通天洞遗址,表明在年前的时候,这里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通天洞遗址首次发现了新疆距今年—年的明确的、连续的细石器地层;这里也出土了目前新疆最早的锡青铜。

“可以说,通天洞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处底蕴极其深厚的文化宝藏。”于建军说。不久前,在中国考古“百年百大”考古项目评选中,通天洞遗址以其耀眼的考古成果入围初评。

草原石城景区是吉木乃县全力打造的4A级旅游景区,通天洞遗址的考古发掘吸引了更多游客慕名前来。近年来,研学游不断升温,通天洞遗址考古队定期举办考古工地开放日活动,传播历史文化知识。于建军欣慰地说:“现在,遗址周边的牧民都会自豪地告诉游客:我们那儿有4.5万年前的宝贝。”

吉木乃通天洞遗址考古工作站效果图。图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打造多功能考古工作站

今年下半年,投资千万元的通天洞遗址考古工作站正式开工,预计年竣工。

年7月,全国顶级考古专家学者汇聚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发掘现场,对其学术价值给予高度评价,也为进一步保护研究支招,当时就提出:建一个考古工作站。吉木乃县把这件事列入了“亟待解决”的重要工作。“这期间,两任县委班子都给予考古工作全力支持。”于建军说,“我当时仅从考古工作考虑,建议工作站面积平方米左右。吉木乃县委从更高的角度来谋划这件事,面积扩大到33亩。工作站不仅是一处支持田野考古发掘的智能集合平台,还将成为新疆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基地,和公众体验考古、接受历史文化教育、开展精品研学游的多功能平台。”

考古工作站建在托斯特乡最东侧,这里正是进入吉木乃县的第一站。“游客在这里可以了解通天洞遗址的发掘成果,还可以体验一下旧石器考古,感受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于建军说。

“我们不遗余力地保护通天洞遗址,就是希望让考古发掘展现的辉煌灿烂中华文明得以更好传承和弘扬,为人们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李林飞说。

记者感言

让文明宝藏闪闪发光

张海峰

从建防护栏到草场置换,再到打造综合性考古工作站,通天洞遗址保护步步升级,让人看到了吉木乃县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和力度,让人感佩。

步步升级的保护举措为考古工作者创造了良好工作环境,通天洞遗址考古硕果频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947.html